中药汤剂是指中药饮片加水煎煮提取有效成分的液体药剂,是中医最常用的一种剂型。中药汤剂具有吸收快、易发挥疗效、便于加减配伍等特点,能全面、灵活地适应各种病症。正确的煎煮方法是提高临床疗效、保证用药安全、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中药汤剂煎法不当、服法不科学将直接影响疗效。
中药汤剂煎煮前,应先核对中药的付数,查看有无需要特殊处理的中药饮片。煎煮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煎药用水应当使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饮用水,一般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无污染的自来水即可。
中药煎煮前一般不需要清洗,清洗会使中药中易溶于水的有效成分丢失,影响中药的疗效。
首选陶瓷或砂锅,具有导热均匀,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反应等优点;次选不锈钢锅和搪瓷锅;忌用铜、铁、铝、锡等器具。
加水量以浸过药面2~5厘米为宜,即用手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第二煎用水量适当少一些。花草叶类药物因吸水量大浸泡后水位下降或煎煮时间较长的药物应当酌量加水。
待煎药物应当先浸泡,时间一般不少于30分钟,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浸泡以药材浸透为原则,切勿用沸水浸泡。
(1)花、草、叶类浸泡约30分钟,根茎、种子、矿石及甲壳类药浸泡30~60分钟
(2)夏天浸泡时间偏短,以防引起酸败,冬天浸泡时间偏长,使水分能充分渗入到药物内部。
煎药应先武火后文火,即药液未沸前用武火(大火),煮沸后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状态,减慢水分蒸发,以免药液溢出或熬干。在煎煮过程中,尽量少开锅盖,以免药味挥发。
每付药一般煎煮两次,煎煮时间应当根据方剂的功能主治和药物的功效确定,第一煎时间:
(1)一般药物煮沸后再煎煮20~30分钟
(2)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煮沸后再煎煮15分钟左右
(3)滋补类药物煮沸后再煎煮40~60分钟
第二煎时间应当比第一煎时间略缩短。煎药时还应加盖,防止有效成分挥发和药液量减少,煎药过程中搅拌药料2~3次。
煎药量应根据儿童和成人分别确定。
(1)儿童每付煎至100~300毫升,按一付煎两次,即每次煎药量50~150毫升,如药液太多,可浓缩后再服。
(2)成人每付煎至400~600毫升,按一付煎两次,即每次煎药量200~300毫升。
(1)药材应充分煎透,做到无糊状块、无白心、无硬心。水应一次加足,不能中途加水,煎药时应当防止药液溢出、煎干或煮焦,煎干或煮焦后有效成分都会遭到破坏,不可加水再煎,应禁止药用。
(2)煎好的药液应用多层纱布趁热过滤,不能久置锅内。
(3)中药汤剂现煎现服,未服完需冰箱冷藏保存。代煎汤剂冰箱冷藏保存为佳,不宜冷冻,如发现包装袋鼓起即变质,不能服用。
中药汤剂都是由复方组成,其药物成分相当复杂,为了提高汤剂的质量,确保疗效,应按照中药饮片药性、成分不同,在入煎时需特殊处理,需特殊处理的中药在煎煮前均应当浸泡,时间不少于30分钟。特殊煎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先煎:主要指一些金石、矿物、贝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钟,再下其它药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如磁石、瓦楞子、龟板等。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宜先煎60分钟以上再下其它药,可以降低毒性。
(2)后下:主要指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而降低药效,须在其它药物煎沸5~10分钟后放入,如薄荷、砂仁等。有些药物久煎也能破环其有效成分,如钩藤、大黄等。
(3)包煎:主要指那些粘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它药物同煎,以防止药液混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如滑石、旋复花、车前子等。
(4)另煎、另炖:主要是指某些贵重药材,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还应单独另煎2~3小时,煎液与其它煎液混合服用,如鹿茸、冬虫夏草等。
(5)烊化:又称溶化,主要是指某些胶类药物及粘性大而易溶的药物,为避免入煎粘锅或粘附其它药物影响煎煮,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加热溶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也可将此类药放入煎好的药液中服用,如阿胶、鹿角胶等。
(6)冲服:主要指某些贵重药及用量较少的药物,常需要研成细末用温开水或用煎好的药液冲服,如麝香、羚羊角粉等。
(7)其他用法,谨遵医嘱。
中药汤剂正确服用在治疗过程可助药效充分发挥,反之则影响药物疗效,中药汤剂的服法是根据病情、病位、病性和药物特点来决定的。
一般病症每日一付中药,每付中药二煎或三煎,分2次(早、晚)或3次(早、中、晚)服用。急症、高热和危重病人酌情每日2~3剂或遵医嘱。
(1)温服:汤剂温服为一般服用方法,以防过冷、过热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
(2)冷服:汤剂放凉后服用,热症用寒药宜冷服,如服苦寒清热、凉血解毒药。
(3)热服:汤剂趁热时服用,寒证用热药宜热服,如服辛温解表、祛寒通血脉药;需注意的是服发汗解表药后,宜多喝热开水或食热粥,安卧,以助药力促发汗。
(4)顿服:药性峻烈的小剂量汤药一次服完,迅速发挥药效,在不伤正气的情况下,集中药力,发挥最大效应,多用于痛证、胀证,也有热证、出血证,多属急证重证。
(5)频服:不同时段分数次频频服用,使汤药充分接触患部,见效快,如咽喉病者缓慢频服或随时含服,呕吐病人宜少量频服或先服少量姜汁后再服药。
(6)冲服:用药液将不溶于水或不宜煎煮的药粉冲服送下。
(1)饭前服:一般在饭前30分钟左右服用,病位在下,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疾病饭前服,以使药性易下达;治疗肠道疾病也宜饭前服,在胃空状态下,药液能较快地通过胃入肠,不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
(2)饭后服:一般在饭后30分钟左右服用,如治疗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饭后服,可使药性上行;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药饭后服可减少对胃肠黏膜的损害;毒性较大的药饭后服,避免因吸收太快而发生副作用。
(3)餐间服:两餐之间服药,避免食物对药物的影响,如用于治疗脾胃病的药物。
(4)空腹服:胃及十二指肠均无食物,此时服药可避免药物与食物相混,能迅速入肠并保障较高浓度而充分发挥药效,如健胃药、驱虫药、泻下药、滋补药或治疗四肢血脉的药物。
(5)睡前服:一般在睡前15~30分钟服用,如补心脾、安心神、涩精止遗、镇静安眠药。
(6)隔夜服:睡前服一次,隔日早晨空腹再服一次,主要是指驱虫药。
(7)定时服:有些病定时而发,需掌握发病规律,在发病前服,如截疟药在疟发前2小时服。
(8)其他特殊服法遵医嘱。
服药饮食禁忌及注意事项一般服药期间忌烟酒,忌暴饮暴食,忌辛辣、生冷、油腻、腥膻等刺激性食物,根据药性和病性需要注意:
(1)服清热凉血、解毒消肿、平肝、润肺、明目等药,忌酒、蒜、可乐、咖啡、辣椒、羊肉等辛温刺激之品。
(2)服温经、补阳、涩精止泻、祛湿止痛药,忌冷饮、螃蟹、柿子、竹笋等寒凉之品。
(3)疮疡、皮肤病患者,忌咸水鱼、羊肉、狗肉、臭豆腐、猪头肉等诱发食物。
(4)水肿病患者,忌盐及腌制食物。
(5)胸痹患者,忌肥肉、动物内脏及烟酒。
(6)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者,忌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辣太过的刺激性食物。
(7)哮喘患者发作期间,忌蛋、奶、鱼、虾等高蛋白食物。
(1)服人参和其他滋补药时,忌萝卜
(2)服鳖甲,忌苋菜、薄荷
(3)服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
(4)服常山,忌生姜、大蒜
(5)服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
(6)服丹参、茯苓、茯神,忌醋
(7)服土茯苓、使君子,忌茶
(8)服薄荷,忌蟹肉
此外,服中药期间忌喝浓茶,喝白开水为宜;若与西药联用,应错开时间服用;儿童、孕妇、老年人应遵医嘱。禁忌乱服、滥用药物,会搅乱机体平衡状态,降低机体的抗病能力,加重机体肝肾等脏器负担。
保持良好情绪,合理膳食,做到“有病先治,未病先防”,确保疾病早日康复和预防病症发生。